岱峰墨韵
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 岱峰墨韵

如来藏义

2020-04-09 来源:南天禅寺

如来藏义


作者:释悟玄


序言

中国佛教继承了印度后期佛教的如来藏思想特色。太虚大师说,如来藏、佛性,为大乘不共小乘的特质。佛法中通常所讲到的业、轮回、性空、缘起,都还是小乘中所共有的,唯有如来藏这一教说,是小乘所没有的大乘特义。

 

一、概述


最初诵《楞严经》:“世尊!如果位中,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罗识、空如来藏、大圆境智,是七种名,称谓虽别,清净圆满,体性坚凝,如金刚王,常住不坏。”[1]时,在我的概念里以为,这些称谓虽然不同,但意义是没有区别的。后来在华严选读课上听法师讲解之后才明白,其实不同的经典,针对不同根机的众生,佛对如来藏的诠释也有浅深之别,因此就不能武断地以单一经中的如来藏思想去统摄所有经典的含义。如,《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如来、应供、等正觉为断愚夫畏无我句故,说离妄想无所有境界如来藏门。······开引计我诸外道故,说如来藏,令离不实我见妄想,入三解脱门境界,希望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2]此是佛为畏无我之愚夫、计执我外道而说如来藏,即是方便教,因接引的对象根机极劣。而《华严经》是佛说自证的境界,佛说“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着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3]这是佛果圆满智慧所证的实相,与前之畏无我见所说之如来藏的法义是不同的。究竟的实相,佛只能根据众生的根机作不同层次的开显。在不同的经典,如来藏的含义也不完全相同,如来藏可以等于阿赖耶识、空、实际、涅槃等。


二、如来藏的含义及异名


1、如来藏的含义

此时会疑惑,究竟何为如来藏?

所谓如来藏,谓一切众生之自性皆隐藏如来之功德。《瑜伽论记》云:“如来藏性具足一切恒沙功德。本自有之非适今也。又即彼经云。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结伽趺坐而为无量无覆隐而不显现。又涅盘经云。大般涅槃本自有之。具足一切恒沙功德。又华严经云。佛子一切众生皆有佛如来藏性具诸功德”[4]如来藏即是不生不灭的圆满觉性。如来藏中没有部分与整体的差别,佛及众生乃至一切法,都是如来藏的显现,每个法的作用力都遍满十方,法法交融,相互含摄,相互影响。没有一个法可以独立存在,任何一个法即是法界的全体,一即一切,圆融无碍、平等不二。简单地说:如者不动,来者任运,如来即真如本性;藏者即含藏之义。此真如本性因被无明所覆藏,所以如来藏在众生中未显发出来,即诸佛的一切功德含藏其中,故名如来藏。《华严一乘十玄门》卷1:“如来藏性真实净心说者。此物不动本处。体应十方。性恒常转纵移到他方。而常不动本处。此即缘起自在力。然非是变化幻术所为。是故虽复七处九会。而不离寂灭道场。维摩云。文殊师利不来相而来。不见相而见。此之谓也。”[5]


2、如来藏的异名


如来藏一名在小乘教中是没有的,唯大乘所特有。它的异名有很多。如《涅槃经》名为佛性,《华严经》名为法界,《胜鬘经》名为如来藏自性清净心,《楞严经》名为首楞严三昧,《法华经》名为一佛乘,《大品般若经》名为般若法性,《维摩诘经》名为无住实际。


在果位上说,如来藏又名为菩提、涅盤、法身;在因位上说,又名为三昧、般若;在境上说,又名为真如、法性、胜义谛。如来藏还名为真心、佛界、实相、如来性、圆成实性,狮子吼三昧。这么多不同的名字都是对如来藏的不同说明,是世尊的随缘善巧。


三、如来藏义

1、如来藏义

如来藏约佛说,如来的智慧遍入一切众生身中;约众生说,众生身中有如来藏,有如来知见、力、无所畏,即本有的如来智慧功德,即一切众生本具的智慧光明,是本有。如来藏中发性之体从本以来,性自具足。处染不垢,修治不净,自性清净,性体遍照,无幽不烛。又随流加染而不垢,返流除染而不净。在凡不减,成圣不增,周遍法界,只有隐显之殊而无差别之异。如来藏的自性中不仅具足了清净性,而且还具足了不思议佛法---称性功德(无量清净功德),如果只就它的本性清净来说,还不足以代表如来藏的特质。佛把如来藏中称性功德智慧引发出来众生之因烦恼而未能显发出来的如来藏本具的清净无漏功德智慧。所以说佛具足无量智慧功德,相好庄严,而众生看似没有,其实本自具足,与佛无异。成佛只是将我们的烦恼去除,并不是新生来的,在《如来藏经》中举种种譬喻来说明如来。,最常说的,如摩尼宝珠,落在染污的事物之中,为知者取出,洗净污垢,洁净无比,光照无尽。但这并不是因取出而有宝珠,而是宝珠本来具足,即在摩尼宝珠为污垢覆藏之时,其洁净与光照也依然如是。从这点来理解如来藏,佛与众生间可以达到平等。《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也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6]这正是说明了众生与佛平等,而且说明众生心与佛心也是平等的,众生心即是佛心,众生也即是佛。


生佛、四圣六凡、乃至杂染与清净一切诸法,都是本觉真心之显现。起用虽有殊别,其体原本无二。生死涅槃都依如来藏而成立。如来藏不生不灭,常住不变,真实清净,自身无生死相,为一切众生生死流转所依。如来藏染而不染,不染而染,为清净涅槃因,为杂染生死因。但如来藏特重于涅槃因,中国传统佛教特重于如来藏说即是佛性,即是一切众生本有的清净心,有情的成佛以及种种功德妙用,都依如来藏而有的。所以如来藏也即成为众生成佛及涅槃的清净因。众生皆有如来藏,故一切众生平等,究竟成佛。因有如来藏所以众生才有厌离生死、趣向涅槃之心。


如来藏一面为生死轮回所依,一面又为涅槃还灭所依,而生死涅槃亦皆是如来藏圆满的幻化,了不可得。此不可得是诸法的圆融含摄、一即一切、不可分割的不可得,并非离有无等见的不可得。一切众生在业力、迷惑的当下,即是智慧光明的不思议演义,从未减少或远离。如来藏非是实有可见之物,是本具之觉性(智慧光明),众生迷之而成惑,即无明造业。所造所作覆盖性德,对本具之觉性愈加迷惑不识,然而本具之觉性从未变异。诸佛出世的本怀就是为让众生悟入本具的觉性。修行也只是为完全回归本具的觉性。我们经常本能的以分别心去理解如来藏,将它理解为神圣不可及的东西,加上了自我的分别意识,增长了人我执和法我执,总是用无明、很二的对立分别心去看待一切法。就如我们在众中干活时,有人随意的来句“真笨,你会不会啊?”,我当下就生起了很大的自卑心,因为我确实都不会做,反应又很慢从而导致拖大众的后腿。自己就沉浸在自卑低落的情绪里。突然省思自己的心理,发觉我这样的心理对修道也是一种障碍,在自性清净里,理应于一切法不起执着分别。我们总是习惯用对立的心态看待事物,很二地将自己与一切法割裂开,然后去分别你我,分别自以为是的那些人我是非,却不知那些都是自心的幻显,虚妄的执着。而如来藏是不二的,法尔如是,它是远离人我执与法我执的中道实相,是如来智慧德相圆满成就的真实性,也是我们凡夫只能仰信的不可思议境界。


如来藏有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空不空如来藏。空如来藏,谓真如法性本来清净,不被烦恼执着所染污,离一切相藏性不变之体,是空义、不变义,是真谛;不空如来藏,谓真如法体具恒沙清净功德,藏性随缘起用,是幻有义,随缘义,是俗谛;空不空如来藏,是藏性体用变彰,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即空即假,是中道义。《大乘起信论裂网疏》卷3:“如来藏性不变随缘。能知八识之相差别建立。又观如来藏性随缘不变。能知八识之性唯一真如。则有名字证得如来智慧。乃至究竟证得如来智慧”[7]


如来藏是佛陀的了义之教,直显佛陀智慧所证的境界。但因众生的根性、业力、执着心不同,所以从对应根机的角度开示了不同的教法。对于迷惑而执着法相的弟子,多开示诸行无常的法相、少说诸法无我的法性;为不再执着法相的小悟弟子,广说无我的法性,显示清净的真如法界;为中根的菩萨广说六度万行的菩萨道,于中无所得,圆满波罗蜜门;为上根的菩萨直说如来藏自性清净心,而显大般涅盘的不思议任运;依佛法说,对上根者就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这无上道就是如来藏教法。


2、如来藏我说

诸位祖师在说到如来藏时,同时都会提到了如来藏我。如来藏是从众生因位指出本具如来之性,就这个意义来说,如来藏与我义有相契合的地方。在真常系的经典之中,以常住、不变、清凉来形容如来的果德,或众生本具的真如。《大涅盘经》就结合为常、乐、我、净四种佛德。而我的意义为自在,自己作得主,这与佛法所讲,由修持而得自在无碍,不被烦恼所惑,不被境界所转,这同一意趣,是大乘所共认的。但印度宗教将我解说为生命的本体,有自在义,佛法为了否定这生命实体的我,才说无我。如来藏为众生生死流转之本源,除去烦恼,如来藏即是如来法身,这与印度宗教所说生死涅槃主体的我相近。印度宗教所说的我,与如来藏为生死涅槃所依,极为相似,不易区别。如来藏是就众生位说,因众生的颠倒,未能显发如来本具的清净无漏功德智慧。也可以说,如来才是真众生。众生也即是我的异名,非蕴处界的聚合体,而在生死流转中永恒不变的,才是众生。这在大乘经中,也有说得非常清楚的,如《佛说不增不减经》说:“即此法身,过于恒沙无边烦恼所缠,从无始世来随顺世间,波浪漂流,往来生死,名为众生。”[8]法身就是众生,因此众生非他,即是如来。如来自无始世来被恒沙烦恼惑所覆、随顺烦恼而流转生死,方名为众生。《央掘魔罗经》也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藏我”。[9]众生即如来藏。佛在迷即成众生,众生在悟即是如来。因此,如来藏与我义一致。如来藏为烦恼所盖覆时,近于小我,如果除去烦恼,即成为大我,大我与小我的本体是无差别的。也就因为这样,佛说如来藏,才能摄引“畏无我句”的计我外道,信归佛法。


四、佛说如来藏的意趣及重要性

1、佛说如来藏的意趣

一般众生对无常、无我、一切法空的甚深义理不能信受,佛为了随顺众生的心境,使其接受佛法,次第引导令得佛法功德,所以方便说如来藏。佛说如来藏的意义深远,简单说主要有两点。(1)为诠释实相,如来藏非造作,佛出世或不出世,众生具足如来智慧,法尔如是,终无变易。(2)即使凡夫无法如实理解,依旧不妨碍仰信。如来藏打破了众生与佛的绝对界限,凡夫要相信自己与佛平等,本具如来的智慧功德,不必外求,去染即是。这种信心可以帮助凡夫挣脱由自性见所形成的束缚,使他们树立强大的修行信念。在真谛所译的《佛性论》中云:“如来为除五种过失。生五功德故。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除五种过失者。一为令众生离下劣心故。二为离慢下品人故。三为离虚妄执故。四为离诽谤真实法故五为离我执故。佛说佛性生五种功德。五功德者。一起正勤心。二生恭敬事。三生般若。四生阇那。(发愿上求菩提的正当行)五生大悲。”[10]如来藏对引导众生趣入佛法有其独到的妙用。


《胜鬘经》说:“生死者依如来藏,以如来藏故,说本际不可知。世尊!有如来藏故说生死”。[11]这是说因有如来藏,才能说有生死的,若没有如来藏,则生死无可安立。反过来说,如来藏在众生烦恼藏中,如离开烦恼藏,即成佛法身。如来藏一面为生死轮回所依,一面又为涅槃还灭所依,所以没有如来藏,则不能说明众生从生死到成佛的流转还灭。佛说如来藏的主要是使不信无常无我的人来信受佛法,达到佛法化度众生的目的,使之踏上正路,进入佛法的甚深处。

 

2、佛说如来藏的重要性

如来藏教义,在中国佛教界是最为熟悉的一门教义,特别是中国盛行的《楞严经》、《华严经》和《大乘起信论》等,可说完全是这一思想的代表经论。一说到如来藏便会想到一切众生皆有佛性,都可成佛。如来藏成为佛教的核心教义,可以说,没有如来藏,则不能说明众生从生死到成佛的经过。离开如来藏就不能显示佛法的深广圆妙,是大乘不共小乘的特质。中国各宗对如来藏都特别重视,后期的真常大乘特别着重发挥此教义。


结语

佛陀四十九年说法,如来藏思想贯穿整个大乘教义,了解如来藏思想,可以使我们在学习各大宗学说之时,有正确的正见为指导前提。对大乘教里有正确的认识,在修学生活中以正知正见的思想为指导,指引我们慢慢走向中道,走向解脱。因此,本文简要地介绍了何谓如来藏及如来藏所阐述的义理,让大家对如来藏有一定地正确的认识和了解。


然而,如来藏思想内涵深广,并不是短短一篇文章能够阐述明白、详尽的。所以本文在这里也只能是抛砖引玉起个头,能够促进大家继续深入地了解、研究如来藏思想。

  

参考经典及文献资料:

 

《大佛顶首楞严直解》广东佛教编辑部刊印   智觉著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大正藏第十九册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大正藏第十六册

《大方廣佛華嚴經》    大正藏第十册

《瑜伽论记》   大正藏第四十二册

《華嚴一乘十玄門》    大正藏第四十五册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大正藏第三十六册

《大乘起信論裂網疏》   大正藏第四十四册

《佛说不增不减经》   大正藏第十六册

《央掘魔罗经》     大正藏第二册

《佛性论》         大正藏第三十一册  

《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   大正藏第十二册


[1]《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4  (CBETA, T19, no. 945, p. 123, c16-20)

[2]《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2〈一切佛语心品〉 (CBETA, T16, no. 670, p. 489, b7-9)

[3]《大方廣佛華嚴經》卷51〈37 如來出現品〉  (CBETA, T10, no. 279, p. 272, c5-7)

[4]《瑜伽论记》卷20   (CBETA, T42, no. 1828, p. 764, a28-b4)

[5]《華嚴一乘十玄門》卷1  (CBETA, T45, no. 1868, p. 518, b29-c5)

[6]《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33〈9 光明觉品〉   (CBETA, T36, no. 1736, p. 255, b26)

[7]《大乘起信論裂網疏》卷3   (CBETA, T44, no. 1850, p. 441, b11-15)

[8]《佛说不增不减经》卷1  (CBETA, T16, no. 668, p. 467, b6-8)

[9]《央掘魔罗经》卷4      (CBETA, T02, no. 120, p. 539, c6-7)

[10]《佛性论》卷1   (CBETA, T31, no. 1610, p. 787, a8-12)

[11]《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卷1  (CBETA, T12, no. 353, p. 222, b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