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天漫笔
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 南天漫笔

【南天禅寺漫笔】陈志泽/南天禅寺的石刻

2020-04-09 来源:南天禅寺


陈志泽/南天禅寺的石刻


一座禅寺冠以“南天”,何等气派!南天禅寺果然巍峨壮丽、气势磅礴,与“南天”的境地煞是匹配。


南天禅寺寺兴于南宋嘉定九年(1216年),座落在泉州晋江的东石镇。东石,东石,“石”字占了半壁江山。南天禅寺又名石佛寺,这是因为寺中的“自在佛”殿内三尊极其高大的石佛举世闻名,似乎已经印证了我“东石石多”的猜想。


三尊石佛皆摩崖石刻。在一座岩石的山,辟出一面,留出设计好的三尊石佛的位置,余下的岩石全凿掉,只就这一项工程就不得了,再加上精雕细刻为佛像,要付出多少心血。何为雕刻?雕刻,就是将多余的去掉,微雕如此,巨雕亦如此,三尊壁雕石佛每尊各高6米,宽3米,据说,至少在福建独一无二,如此巨大,要凿掉多少石头!南天禅寺的建造还十分传奇,据清康熙三十八年《重兴南天禅寺碑》记载,有一天夜里,南天禅寺开山祖师守净法师突见山腰岩壁上发出三道光,且连着数夜如此。他十分惊奇,认为这是“山萃众岳之灵”的征象,便开始四方云游化缘,将所得银两在三道光的地方分别雕刻了这三尊石佛。


三尊石佛是统称为“西方三圣”的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和势至菩萨。弥陀在正中盘腿端坐莲台,佛大,细节也就够大,莲花瓣就有巴掌大。莲台承载的弥陀佛,庄严、魁伟而亲切。头挽螺鬓,两耳垂肩,嘴唇薄,嘴角深,腰间紧系含珠,衣褶清晰,富有质感,双手端放膝上。东观音,西势至,均头戴花冠。观音右手放于膝盖之下,手捧宝瓶,左臂上弯,手掌向外,气魄雄健,神态温和,令人惊叹雕刻者的巧夺天工!

 

三尊石佛不但体型高大雄伟,且丰腴莹润,富有唐代雕刻的风格余韵,弥陀两边的内侧,浮雕一对神采飞扬的蟠龙石柱,龙首在上,龙尾在下,一伸向东侧,一伸向西侧。龙首之上雕出斗拱,承托檐盖,构成佛龛形状,一幅构图完整、雄伟壮丽的佛雕像。


明代诗人黄伯善题刻的联文曰:“寂寞空门不贪金色相,慈悲菩萨原是石肝肠”,风趣地道出南天禅寺与众不同之处:坚硬的花岗岩雕刻出具有女性风韵的佛,真是叹为观止!


伫立石佛前,我必须高高抬起头才能看清完整的石佛,看着,看着,我的眼前不由自主地出现八百年前雕刻这三尊石佛搭建的脚手架,那已经是一个庞大的建筑,加上雕刻的师傅、劳作的工人在上面起起落落、忙忙碌碌,定然是一派格外壮观的情景。我不由得想起铁锤钢钎这样的字眼,可那时有这些工具吗?也许铁钎还是有的,但硬度可想而知,那么,不断给铁钎淬火的炉子再一点缀,这里就成了一个热火朝天、诗意盎然的世界了。

   

这些技艺高超的工匠是何方人士?我禁不住向南天禅寺住持释理山发问。“不知道,没有在佛雕上刻下名字”,住持回答。我心里想,都这样,那时许多名垂千古的雕刻艺术精品的作者都没有留下姓名,这个现象一直让我饶有兴趣地体味。住持接着说:“那时的工匠,雕刻只是为了养家糊口,以刻下多少石粉计算工作量拿工钱,事情完了就又到别处去了。”

   

三尊石佛,历经800年时光的侵袭,至今素洁清新,栩栩如生。其实,他们的磨难不少。南天禅寺屡有兴废。明万历年间,曾任礼部尚书的黄凤翔于《岱峰山石佛寺》中,有“百年胜迹已蒿莱”之句,黄伯善于《石佛寺一律》中,亦有“古石无光缠紫蔓,残碑半灭卧苍苔”之说。然而,岩石是摧不垮、烧不毁的,三尊石佛依然如故。800年时光风驰电掣,竟然也没能“风化”他们,这不能不说又是一个奇迹。



如果目光穿透“自在佛”殿的遮盖,就能抵达石佛后面的石山。石佛的后背连着、靠着的石山,草木繁茂、葱茏青翠。石佛的栩栩如生因了芸芸众生的热切寄托,因了这连绵山脉灵气的贯注?我伫立着,凝神注目、浮想联翩。


“自在佛”殿内石壁上有僧人镌一“心”字,“心”字中的一点不在中间而放于下端,旁题云:“放下全无事,提起万般生”,颇富禅意,发人深省。


三尊石佛成为一个时代的艺术典型,它是古越族、中原及海外三种文化交融糅合的结晶,是宋代泉州石雕艺术的瑰宝。南天禅寺摩崖造像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顺理成章的事。


民间有句俗语:“石佛好站不站,西资好坐不坐”说的是石佛山的岩石高而广,适合雕刻站立的佛像,三尊石佛却是坐像,而在另一处的西资岩的岩石较矮,适合雕刻坐像,恰恰相反,是立像。这就是三尊石佛的独特了。我以为,大佛坐着更体现稳健的风度,更体现普度众生、慈悲为怀的志向和情怀,更体现为了永远的奋斗不至于疲累的养精蓄锐与不屑于一切艰险的从容不迫,我这样暗自思量,随即为自己的轻率与无知而觉得好笑。


石佛如此高大,他们居住的寺庙也就特别高大,不言而喻。“自在佛”殿巍然耸立,别具沧桑感。多少欢笑,多少哭泣,多少倾诉,多少忏悔,多少祈求,多少感恩,多少展望在这里的三尊石佛面前交汇。这里是血脉贲张、思绪飞扬的地方,这里是情感波澜起伏、感应电闪雷鸣的地方,


“自在佛”殿,静静的,能听觉微风行走的足音,能听觉阳光透明的照耀,却蕴藏着生命发出的巨响,蓬勃着真善美人性的生机。


大雄宝殿里也供奉着三尊高大的石佛,那是现代的,风格与自在寺的三尊石佛风格有异,雕工更精细,而少粗犷,体现不同时代的印迹。


出得内殿,沿一僻静小道行约百米,可见摩崖石刻“泉南佛国”四个大字,每字高达1.7米,饱满、劲秀,据说为南宋泉州太守王十朋所书。字是刻在石山的斜坡上的,别有一番风味。我们一行前往观赏时正值艳阳高照,斜斜的石山落满阳光,大字也镀上了光灿灿的亮色,格外光彩夺目。右侧的石坡上,是清光绪年间泉州知府李增蔚题刻的“嵩岳降神”四字,笔力粗壮丰润。石佛山由于山形似一卧牛,故又称做青牛山,这些摩崖题刻刚好处于“卧牛腹部”位置。这又凭添了传奇的色彩。


东石石多,南天禅寺的石刻随处可见,再说几处——


七如来塔,并不高大,但仍是石的朴素,石的耸立,只有简洁的线条、纯美的造型,但一字排开,透射出一种精神来。


释迦摩尼诞生图较为繁富,石刻的表现是有相当难度的,但在石工铁钎的神笔下,恰似一首洋溢着诗美的叙事诗。


南天禅寺的石牌坊,五开门,宽三十多米,雕工精美、气势轩昂、雄伟。设计者很有眼光,知道只有这样的石牌坊才配得上南天禅寺的规模,与南天禅寺浑然一体。我还是得抬头仰望才能完整感受蓝天下这一令人陡增对于美好未来的信念的坚定寄托。

   

抬头,抬头,我已经多少次抬头。

   

在南天禅寺,我体验到了人往高处看的滋味。

   

南天禅寺的石牌坊前后广场占地面积近1700平方米,一式花岗岩石铺成,在广场上信步徜徉,神清气爽、心旷神怡,南天禅寺的石刻还有许多,还在增多。

   



在以岩石多而闻名的泉州,在以岩石多而著称的东石,到处可见的岩石是最好的、不朽的书页,铁钎之笔能抒写多少立体的诗章?而取之不尽的岩石宝库能喂养多少代代相传的能工巧匠?可以断言,映入我们眼帘的石刻精品将会越来越多,南天禅寺的精美石刻将会越来越多。